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November, 2017

聽音工程

Image
整個發燒聽音工程一共有兩個目的:1. 欣賞自己喜歡的音樂; 2. 滿足個人聽覺要求。欣賞自己喜歡的音樂屬於非常個人化,口水歌 古典 爵士 粵曲 樂與怒 籃調 中樂 ...... 總㑹找到自己喜歡的類別。音效怎樣滿足個人聽音要求, 這個話題非常之複雜,每人不同 實在沒有準則。有些人喜歡現代聲 以石機及多路 半球-紙盆為主 稱之為新聲;同時亦有些人喜歡四五十年代以真空管為首及壓縮頭- 大號 15时低 稱為舊聲。新舊兩派成為強力對立,有喜歡高清 清麗 細緻,同時有人無時無刻講密度 質感 感染力,新舊派差異之大不能置信。聽音實在是個重大工程 誰對誰錯再戰三十回也不能分勝負。 HiFi 高保真在新舊聽音又扮演什麼角色呢?是較靠近新還是舊聲呢? HiFi聲與真聲又相差多遠呢? 究竟真聲好聽還是HiFi聲較吸引呢? 以上一系列問題又有誰能解答呢!這些問題再問一百遍, 不同人都不可能有共識。 聽音能力在乎每人成長期背景 年資 經驗 修養 音樂認識 聽覺能力。好音樂好錄音不論新聲或舊聲都好聽, 只是在乎個人對不同音色的偏好。 聽音是主觀亦無需理會別人認同與否,不用懷疑 聽音要求是與經驗和聽覺能力成正比。聽音能力不一 才有分歧 才有爭拗 才有火花 才有進步。老吳

膽機佈線

Image
膽機佈線在自作派人士是一門高深學問。膽機機內接線是必須 而且不能避免。原意是將各零/組件連接,過訉過電從而令到各 部件能如常工作,完成整個放大工程得以運作。 在整個過程中如何有技巧地去佈線, 確實是一門學問而且扮演着一個相當重要角色。 很多所謂造機多年的老行專 或自稱揸烙鐵搵食的所謂大師/師傅背 對佈線自認有自己一套,主要是因為做機作業是商業行為,以快 慳及低成本,續而能做到 所謂過得去,側側膊,草草了事便完成交貨。什麼專業 堅持,對或錯都是以利字為大前提,看到他們的作品 很多時是一笑置之,認真説法 實在沒有什麼發燒元素,藝術氣質或可取之處。 而初入行或少製作的自作派人士,因為缺乏經驗和基本知識, 就算多用功也是吃力不討好。如果只靠自己造機經驗 摸索而能悟得真理,相信沒有廿部機以上的磨練,實難成好事。 看到一份好的作品就如欣賞一件藝術品,每件零/ 組件和接線的擺放,都是經過深思熟慮,思前想後才定位。 外和內在美 不在話下,一部井井有條 經過策劃有佈局的製作,與一盤亂草 隨意的胡亂製作,在音效和除噪上實在有天淵之別。能完成有聲出, 和一台製作認真,有理論,有條理,具涵養所製作之聲, 在美聲學確是有明顯分別。以下是我分享 過去廿多年在造機佈線的經驗和心得,稱為 「老吳佈線法」 供大家參考,樣喜歡自作的朋友們能走小一點冤枉路, 共同分享膽機製作的樂趣。 膽機佈線和零/組件 擺放位置是絕對息息相關,關係密切,機內零件接駁如無需接線 而能做到零件與零件之間,以點對點接駁是最為完美之事, 換言之以沒有接線或能爭取接線最短是接線學的要求。 接線越多越長只會做成不必要線與線之間的互相干擾, 不適當地處理好 必然音質破壞,噪音纏身,影響聽音在所難免。 如果能在設計初期將輸入-推動-交連-放大-輸出 分組分區適當地排列好,到後期製作必能做到更流暢, 從而在減線上能達至事半功倍。 一部成功有水準的膽機製作都離不開以點對點搭棚模式完成。 使用零件架只是廠家在製作上的方便,節省製作成本, 減低製作過程中錯漏機會,但接線必定增多增長不討好, 決乏藝術靈氣,感情洩氣,仙氣削弱,對日後維修提升困難度, 更換零件難以登天。線路板作業更加不值一提。 線材運用是接線的基礎,20-22號 單支銅布線是我認為最理想的接線線材。機於所有電阻, 電容接線腳都是單支銅,所以把它們接駁用上同樣單支銅是順理成章 最好

絃樂與琴手

Image
絃樂String 絃樂器是以絃線為主 琴盒為輔,以弓拉或指擊絃線產生共嗚而發聲, 這三個基本原素都不能缺而且必須同時進行。西絃樂器中有小提琴, 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豎琴 ....;而中絃樂器中包括有二胡,高胡,琵琶,揚琴,馬頭琴, 古琴 .....等。絃樂器是難學難精樂器之一,除勤練,琴不離手, 將琴變成自己身體一部份,才能發揮得得心應手。 歷代名琴手都是從小就被發掘,証明天賦天份這一塊是不能缺。 琴手中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但近代實在找不到一位 能有個人風格特色的好琴手了,這個極可能是因為文化背景, 生活環境方式,年代變遷,人生經歷有直接的關係。 聽琴手拉琴每人都會用不同角度去欣賞, 但殊途同歸都可以歸納為以下這幾點:技巧(弓法,指法,音準, 快慢板控制,尾隨震音控制 ....),風格 (瀟灑,保守,學院 ....),投入度及表達能力。 琴手拉琴最忌就是抄習過往某偶像名琴手,以交功課性質拉琴, 交足功課 沒拉錯只是入門基本功,不代表你已經做到琴手應有的本份。 能夠表達到樂曲中,作曲家當時精神,心態,思想,融會貫通, 用自己表達方式,在拉琴中享受整個過程, 這才能稱得上頂尖琴手應該具備的條件。這個是深層次,文化, 修養,認真,自身天份,身經百戰的過程。年紀未必是最重要因素, 但沒有天份,經歴與實踐極難做到。每個人聽琴手拉琴多了 都對某些琴手有特別徧愛, 同時亦對某些琴手有莫名其妙的不太欣賞, 這不是主觀或歧視的原因,是與琴手天份與學藝不無有直接關係。 同一個樂章不同樂手拉奏便馬上立分其風格及高下, 但樂壇中指鹿為馬的樂評人可不少, 這可能是大家欣賞琴手拉琴角度不一樣 ?還是自己學藝未精真是要好好思量。老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