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寬與聆聽能力

能聽到20Hz-20KHz 對聆聽音樂真是那麼重要嗎?給你任意在你音樂珍藏隨意找100張,請問有幾多張頻寬能達20Hz-20KHz這個極端呢,相信連0.1%都沒有。那麼為什麼要為這0.1%去爭拗。話須如此;如果你的聽覺只能達到13KHz,而有兩套系統在你前面,一套只能到12KHz而另外一套能超越16KHz,在耹聽同一段音樂有高達16KHz的頻譜,我可以肯定告訴你,能有13KHz聽力人士一定會感覺到 ,能出16KHz那套系統會比12KHz那套好聽且過癮得多,就算聽頻能力只得13KHz。人耳朵就是這麼神奇,聽不見不代表感覺不到,我就是人板不用爭論。
人耳能分便或感覺到20Hz-20KHz應該是在16-22歳之間的聽覺高峯期,之後便按年齡遞減。是不是聽不足整個20Hz-20KHz頻譜便代表你聆聽音樂能力低呢?這又未必一定對!在現代音樂評審世界裏,大部分有分量的樂評人,大都是白髪倉倉上了年紀的,而不是18/22的年輕人,他們能有12KHz聽能力已經十分了不起,能達14KHz實在少之又少。如果在能聽到全頻20Hz-20KHz便是好的思維下,這對年記頻寬聆聽能力又起了相違背。
在整個聆聽-聽音工程,頻寬只佔整個評審要素裏一小部分,還有更多要素配合才能作出總結。如 音樂類別,録音年代/質素,作曲作詞家考究,出品/壓片商實力,歌者/表演者背景 表演能力及投入度,樂曲旋律,感染力,指揮/樂團偶合,配樂,混音水準.....都是重要因素。以上任可一種都不下於20Hz-20KHz頻寬的重要性。所以發燒友或真音樂愛好者實在無需任何時間將頻寬視作首要條件,不達標(全頻)便先判你死刑。20Hz-20KHz只是廠商大家公認一個基本設計頻寬指標,對整個聽音工程沒有什麼意思,人耳能達標與否沒有什麼關係。
又以發燒角度為出發點,要你選擇一套系統,寧可選能達全頻20Hz-20KHz 但缺密度,質感,感染力,滲透力,還是另外一套卻犧牲些少頻寬便換來其他所有,你會怎麼選呢?老吳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頭版CD與IFPI的關係

技術篇 - 電容

教你怎樣分別Blue Note頭版黑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