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水篇 8

每次當我去聽現場都很留意演奏廳的設計及裝飾,演奏廳不外乎是一個超大型發燒音房,但比起民用燒房更專業 且好聲不知多少倍而已。背後匠心獨運的工程師所花心思的確是功不可沒,鬼斧神工的建設有些真是令人嘆為觀止。如果能融會貫通適當地用於自己音房必定有事半功倍之效。自古至今靚聲名演廳不謀而合都有很多共同點而且相當明顯,以下是較容易察覺得到的:
-所有演廳為了控音都是以封閉式設計(戶外除外)極少例外;
-演廳必定是分中左右對稱;
-演廳天花牆身都設有不同角度凹凸擺設,飾物或弧凸物體/板塊作反射或擴散;
-觀眾席在舞台前方伸延至廳尾,兩側,甚至乎包圍整個舞台。觀眾席在設計師眼中是最理想的吸音物,可除注波或把餘波吸除;
-演奏者/樂團所發出的音頻離開舞台後便一去不復返,極少回頭,有返的也微不足道;
-除某些歌劇外(因有需要聽清楚唱詞)演廳(古典樂計)絕不用咪-混音作廣播,聽眾所聽到的都是來自舞台的第一代原始-陽春聲及天花牆壁反來的回聲;
-演㕔空間大,直接聲與牆壁/天花所反射擴散回來的第二代聲,時間差相對較大,做成了堂聲效應,時間差越大,堂音感覺越闊。設計師必須保證廳內每個座位都能聽清楚台上的表演,但前5至15行中座(所謂皇帝位)與尾行或側座,音效與堂聲差距之大實在有天淵之別。
就似洛杉磯Disney hall演奏廳為例,下圖紅圈所指都是有不同孤凸的反射擴散板塊,以不同角度射向聽眾席,這個與之前提及過的音頻一箭嘴入 多個箭嘴出的打散理念相同,整個音樂廳都充滿著不同能量的小箭嘴。越密集,越複雜,越細微的散後聲對襯托來自舞台的直接聲越是有好幫助,這是3D立體,堂音,音場定位的基本根源。所謂牡丹雖美也需要綠葉扶持 有異曲同工之妙。老吳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頭版CD與IFPI的關係

技術篇 - 電容

教你怎樣分別Blue Note頭版黑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