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水篇 13

演奏廳與燒房最大的分別是空間,音頻從舞台離開後便一去不復返,而音頻在燒房內卻不停撞擊不同表面,不斷改變方向直至聲盡熄滅為止。所以我們對音房內的撞擊反射面一定要悉心處理好才能取其優而達至相得益彰。反射位作用是把音頻能量箭嘴打散,要向多方向反射離開。當擴散越散 房間音頻密度變得越高,越多不同方向性撞擊,音頻交叉互射變得越複雜,在聽感上更佢細緻,立體且更有質感,對還原音原 更真實 更具意義。房間音頻打散效應做就了先決條件能令錄音師擺咪的心思沒有白費令房間更能營造出準確-細緻的現場感。下圖是音房內直接與間接聲的基本視意圖,A是直接聲;B C D是反射位,是主聲第一次撞擊反射的位置。反射位以第一次反射區最為重要,而第一撞以後的反射就靠房間的不同擺設去處理,不同擺設在不同位置反射越多越奏效,房間越亂越靚聲也由此而來。第一反射位所用的物料及圖案形狀,直接影響音頻反射後的色彩,密度,方向角度及時間差。就以商業擴散版為例,用不同深淺條板做出聲音陷阱,樣音頻斜向射進後作左右撞擊-打散-延遲-反彈-離開造成擴散-延遲作用。理論是十分完美但是否 one-size-fit-all 還是要看每個房間的需求和個別聽音者對音效/色的聽音取向。我認為有時在BCD反射位 放𥖁如來彿祖像,貝多芬雕塑面譜,古羅馬色彩古廟湖型石柱 或....,加上合適燈光照射,既美觀,視覺舒適又能達至異曲同工之妙更有驚喜。老吳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頭版CD與IFPI的關係

技術篇 - 電容

教你怎樣分別Blue Note頭版黑膠